行业新闻
私募清盘线是“无罪之身”
发布时间:2015-09-14 11:08:18
【私募清盘线是“无罪之身”】一轮大的市场调整,必然引发行业的洗牌,近期即是如此。根据一些研究机构和新闻报道提供的数据,私募行业正在进入2005年快速发展以来的第三轮大洗牌,继7月份200多只产品清盘后,8月末又有近200只产品逼近清盘线,有800多只产品跌近警戒线。

  一轮大的市场调整,必然引发行业的洗牌,近期即是如此。根据一些研究机构和新闻报道提供的数据,私募行业正在进入2005年快速发展以来的第三轮大洗牌,继7月份200多只产品清盘后,8月末又有近200只产品逼近清盘线,有800多只产品跌近警戒线。不少名家和新锐的产品都出现了净值大幅后撤,诸如混沌投资、宏流投资等机构的部分产品也涉入其中,一时引起业内外高度关注。

  相应于此,业内各界纷纷提出各种建议和反省。其中有一条的建议很有意思。有的机构认为,私募产品设置清盘线是导致了这轮产品纷纷清盘的一个导火索,“清盘线的设置有悖长期投资理念”,对这个条款应该予以调整。

  对此,我们并不完全认同。我们的观点是,“清盘线”的存在是私募市场和行业发展的一个自然选择。“清盘线”的存在是对私募投资管理人的一个硬性约束,也是对客户资产的一种保护,目前情况下不应大幅调整。最后,当前应该讨论的焦点问题是,如何设置清盘线,而不是取消清盘线。

  首先,清盘线不是产品清盘的原因,净值管理不力才是。

  在本轮调整中,由于出现了大批的私募产品清盘,因而让私募产品的“清盘线”成为了一时的关注焦点。但必须明白,清盘线本身并不是导致私募产品批量清盘的罪魁祸首,投资管理人的净值管理不力才是。

  通常一个私募产品的清盘设置安排,有多重预警机制存在的。比如,在产品的清盘净值之上的5%~10%有一道警戒线,这意味着,“投资管理人,你的产品亏损较大要提高警惕了。”此外,在逼近清盘线或突破清盘线之后,相关受托人也会出面和投资管理人沟通,是否要补出保证金、或调整条款,乃至做其他补救措施。只有上述沟通无法达成一致后,才会进入清算机制。

  也就是说,清盘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多次警醒、提示、反复沟通后最终达到的一个结果。在多重机制之下,相关的产品运作仍然突破净值下限,那么这个时候,尊重合同机制安排,做出清盘安排,至少在当下是一个恰当的选择。质疑清盘线的设置,从市场或合同上找理由,是站不住脚的。

  其次,清盘不可怕。出了问题不让清盘才可怕。

  当然,此轮行情有它的特点,比如,市场机制一度失灵,股指出现连续跌停。政策救市第一波没有快速见到效果。这都是私募产品运作到清盘线的客观原因。从情理上,本轮产品逼近清盘,有一定外在因素,是可以理解的。

  但同时,也必须认识到。“应对市场风险,做最大的合理化安排”是私募投资管理人的应尽之责。市场不相信眼泪,也不会为在这轮急跌中损失的投资者买单。阳光私募行业历来以绝对收益为导向,当然也应表现出对于市场风险的更高的控制能力。事实上,行业内相当比例的投资管理人也表现除了这样一种能力。

  而且,从历史上看,中国股市的波动在全球股市中并不是最大的。(至少我们还有涨跌停板)。所以,综合来看,作为投资管理人,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仍然是本轮调整中产品触及清盘线的最重要原因。这一点无可讳言。

  同时,从行业运作角度看,批量产品清盘,恰恰是行业风险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一个标志。相比2008~2009年,大批产品净值半年内跌破0.5元甚至0.4元的极端情况,2015年的批量产品清盘,对于客户、行业乃至投资管理人都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保障。而从实际情况看,清盘并不可怕。

  其三,目前的私募产品清盘设置有调整必要。

  本轮市场大调整后,对于私募产品的清盘线的具体设置,确实有了反思的必要。

  一方面,在一个带有投资杠杆的证券市场内,如何预警、如何实施一次清盘安排,还要慎重考虑。从海外经验看,资本市场在逐步发达后,急跌急涨成为一种概率事件。如何应对急跌市道,是行业需要讨论的一个方面。

  另一方面,清盘线的具体设置位置,也成为一种很重要的情况。一方面,目前部分产品0.8元的设置安排,是否太过于逼近产品面值?另一方面,是否所有产品都需要安排清盘设置,确实也摆在了台面上。尤其是,对于长期主动型的投资管理人,一根过高的清盘线设置,加上成立初期的下跌,可能令得投资管理人长期陷于尴尬境地。

  最后,清盘线上的“投资休克”行为也应提起关注。从目前看,由于清盘显得客观存在,大批私募产品在清盘线上的1~2分钱处,形成了极低仓位的“投资休克”状态。这种情况,对于客户资产而言也是不力的。如何设置安排,也值得行业来共同探讨。